非專業人員使用心肺復蘇模擬人需避開的三個操作誤區
在心肺復蘇模擬人上練習時,非專業人員若陷入操作誤區,可能導致訓練效果大打折扣。這三個 “高頻錯誤”,必須重點警惕。
一、“按壓中途頻繁調整位置”:破壞操作連貫性
部分人在按壓過程中,因擔心位置不準而頻繁抬手調整,導致按壓中斷時間過長(超過 10 秒)。真實急救中,每一秒中斷都可能增加患者死亡率。正確做法是:定位后一次性固定手掌位置,按壓過程中即使略有偏移,也應在完成 30 次按壓后再調整。
二、“吹氣時捏鼻手法錯誤”:導致漏氣或舌根后墜
人工呼吸時,若僅用指尖捏鼻(而非拇指 + 食指夾緊鼻翼),或未完全打開氣道(頭部后仰不足),會導致氣體從鼻腔漏出,或因舌根堵塞氣道無法有效通氣。模擬人若配備氣道壓力傳感器,會通過 “通氣失敗” 報警提示此類問題,需注意手指位置和頭部后仰角度。
三、“忽略模擬人材質特性”:按壓力度 “憑感覺”
不同模擬人因皮膚、骨骼材質差異,按壓阻力不同。部分非專業人員習慣 “憑手感” 用力,在較硬材質的模擬人上按壓不足,在較軟材質上按壓過度。正確做法是:嚴格參照模擬人反饋的深度數值(如電子屏顯示 5-6 厘米),而非依賴主觀感覺,確保無論何種型號的模擬人,都能按標準操作。
非專業人員使用心肺復蘇模擬人,本質是通過 “試錯 - 反饋 - 修正” 建立正確的操作反射。建議每次訓練設定一個 “主攻目標”:如第一次專注解決按壓位置問題,第二次優化吹氣手法,逐步攻克所有誤區。同時,結合真實案例(如 “按壓位置錯誤導致肋骨骨折” 的醫學統計),理解每個誤區的潛在風險,從思想上重視細節。記住:模擬人上的每一次規范操作,都是為真實急救 “攢經驗”,細節越到位,救人成功率越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