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肺復蘇的操作方法
基于最新國際心肺復蘇指南(如 2020 年 AHA 指南)的標準操作方法,分步驟詳細說明:
一、判斷現場環境安全
施救前需快速觀察周圍環境(如是否有漏電、火災、交通隱患等),確保自身與患者安全。若在危險區域(如馬路中央),需先將患者轉移至安全地帶再施救。
二、識別心臟驟停
拍打與呼喚:輕拍患者雙肩,在其雙耳旁大聲呼喊:“喂!你怎么了?” 觀察是否有應答。
檢查呼吸與脈搏:
非專業人員:只需觀察患者是否有正常呼吸(無呼吸或僅有瀕死嘆息樣呼吸即視為心臟驟停),無需觸摸脈搏。
醫護人員:同時檢查頸動脈搏動(喉結旁開 2-3 厘米,用食指和中指輕壓觸摸),判斷時間不超過 10 秒。
若確認無反應且無正常呼吸,立即啟動急救流程:
大聲呼救,請求周圍人員撥打急救電話(如中國 “120”)并取來自動體外除顫器(AED)。
若獨自一人,先對患者實施 5 組 CPR(約 2 分鐘)后再撥打急救電話并取 AED(適用于兒童或目擊到突然倒地的成人)。
三、胸外按壓(Circulation)
核心操作:通過按壓胸骨促進血液循環,為重要器官供氧。
體位與按壓部位:
將患者仰臥在堅實平面(如地面、硬板床),解開其領口、領帶及腰帶,暴露胸部。
按壓部位:兩乳頭連線中點(胸骨下半部)。
定位方法:一手掌根部緊貼按壓點,另一手重疊其上,手指翹起避免接觸胸壁。
按壓姿勢:
雙臂伸直,肩、肘、腕關節呈一條直線,身體前傾,用上身重量垂直向下按壓。
關鍵參數:
深度:成人≥5 厘米且<6 厘米,兒童 / 嬰兒約為胸廓前后徑的 1/3(兒童約 5 厘米,嬰兒約 4 厘米)。
頻率:100-120 次 / 分鐘(可默念 “01、02……30” 保持節奏)。
回彈:每次按壓后確保胸廓完全回彈,手掌不離開胸壁。
按壓要求:
連續按壓 30 次,盡量減少中斷(中斷時間≤10 秒)。
四、開放氣道與人工呼吸(Airway & Breathing)
目的:解除舌后墜導致的氣道梗阻,通過人工通氣提供氧氣。
開放氣道:
仰頭抬頦法:一手按壓患者前額,另一手食指與中指抬起下頦,使下頜尖、耳垂連線與地面垂直(避免過度仰頭或低頭)。
清除異物:若目睹患者口中有可見異物(如嘔吐物、痰液),用手指(纏上紗布或手帕)清除;若未目睹異物,無需盲目手指摳挖。
人工呼吸:
口對口呼吸:
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鼻翼,施救者深吸一口氣后,用嘴嚴密包裹患者口唇,緩慢吹氣(持續 1 秒),觀察胸廓是否抬起。
每完成 30 次按壓后,進行 2 次人工呼吸,如此循環。
口鼻呼吸:適用于嬰兒或牙關緊閉者,用嘴同時覆蓋患者口和鼻吹氣。
注意事項:
避免過度通氣(吹氣速度過快或氣量過大可能導致胃脹氣及嘔吐)。
若因客觀原因無法進行人工呼吸(如無防護條件),可僅做胸外按壓(單純按壓 CPR 也能挽救生命)。
五、盡早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(AED)
獲取與操作:
AED 到達后,立即開機,按照語音提示操作。
撕開患者胸部衣物,擦干皮膚,將電極片貼在指定位置(通常為右鎖骨下和左乳頭外側)。
除顫與繼續 CPR:
AED 分析心律期間,所有人遠離患者;若提示 “建議電擊”,確認無人接觸患者后按下放電鍵。
電擊后,立即從胸外按壓開始繼續 CPR,每 2 分鐘重復一次 AED 心律分析,直至患者恢復自主呼吸或專業醫護人員接手。
六、終止條件
患者恢復自主呼吸、脈搏及意識(如睜眼、說話、肢體活動)。
專業醫護人員到達并接管患者。
施救者因體力不支無法繼續操作。
上一篇:心肺復蘇模型的作用
下一篇:高級心肺復蘇模擬人